10月17日下午,太阳集团tyc4633组织2025级本科生集中观看南水北调专题纪录片《天河》。影片中,横跨南北的输水干线如巨龙蜿蜒,攻坚克难的建设场景激荡人心,润泽万物的民生画卷温情动人,这一幕幕引发学生对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深层关联的热烈探讨。观影结束后,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与成长经历,纷纷抒发感悟。
李振贤表示,《天河》教育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背景,通过设计师董望川视角,展现工程困难,凸显水利人无畏精神。片中提及的红旗渠是我家乡林州标志性建筑,属世界八大奇迹水利工程。作为红旗渠精神传承人与新一代育种人,我将传承相关精神,让其代代延续。
万笑肖表示,《天河》影片,将宏大时代命题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叙事,将市井生活与知识分子间的矛盾与最终抉择提到现实,令我眼眶发烫。镜头里,移民干部与故土难离的老人促膝长谈,工程师在工地上为技术难题彻夜不眠,这些鲜活的人物让“输水千里”不再是冰冷的工程数字,而是满含家国情怀的生命交响。最触动我的,是剧中人在“大家”与“小家”间的抉择——有人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,有人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光,只为让一泓清水润北方。当清澈的江水最终流进北京的千家万户,我忽然读懂,这流淌的不仅是水,更是一代代人用奉献与坚守筑起的精神长河。
张正扬表示,《天河》没有用宏大叙事堆砌,而是以小人物故事让南水北调“活”了起来。移民村的村支书推自家新房、工程师十年守工地,这些细节让“国家工程”有了温度。当北方老人拧开长江水,“输水”成了“输情”。影片里的“水”既是乡愁,也是希望,更串联起南北的情感与公平。它让我明白,奇迹从不是凭空出现,而是千万人用坚守与牺牲换来。这份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赤诚,正是最动人的中国精神。
贾锦玲表示,作为大一新生,《天河》让我对“家国情怀”有了更鲜活的认知。影片中,南水北调工程里移民的坚守、建设者的执着,没有空洞的说教,却让我看见平凡人在时代使命前的担当。从课堂上的课本知识到银幕上的真实故事,我忽然明白,国家的发展从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无数人用付出铺就的道路。这也让我更坚定:新时代青年既要读万卷书,更要懂肩头责任,把个人成长融入家国发展,用行动续写属于我们的青春担当。
武雨欣表示,《天河》里每一滴跨越千里的水,都藏着中国人的韧劲。当镜头扫过移民村民含泪搬离故土,又转身加入建设队伍时,我忽然懂了“南水北调”不只是工程,更是无数人用“舍”“换”“得”的史诗。那些在工地上啃干粮、与洪水较劲的身影,让“家国”二字变得具体。如今打开水龙头,流的不仅是清澈的水,更是千万建设者用岁月和汗水浇筑的希望。这部片没有刻意煽情,却让我为这份“逆天改命”的执着深深动容。
苏樯表示,看完《天河》这部电影,我深深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宏伟与建设者的坚守所打动。董望川作为工程副总指挥,扎根一线攻克技术难题,还要协调移民搬迁的复杂矛盾,常常顾不上家庭,与妻子周晓丹的感情也因此出现隔阂。而他的学生江浩,虽曾为高薪跳槽,但在外国设备突发故障的关键节点,毅然回归助力工程突破瓶颈,这个情节让我十分动容。
更让我意外的是,日常习以为常的自来水,背后竟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,还有移民群众的理解与牺牲。这部电影让我真切懂得了“责任”二字的重量,也明白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建成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付出。今后我会以他们为榜样,踏实学好知识,认真做好每一件事,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(作者:刘雨嘉 审核:曹玉辉)
Copyright © 2021 太阳集团tyc4633 版权所有